欢迎关注“创事记”的微信订阅号:sinachuangshiji
文/马丁 订阅号:martingoo
毕福剑因私下调侃某政治人物而被坑。这在互联网为主导的自由社会发展环境中是个很劣质的笑话。央视高层很快决定严厉治理工作作风,8日零点到12日零点,暂时停播4天毕福剑在央视主持的所有节目。
撇开告密者的手法不谈,面对该政治人物遗产依旧属于政治正确、甚至政治伦理一部分的当下,及新任台长作为总局第二官员的身份背景,央视作出4天停播的决定,显然是一种政治考虑,而不是市场考量。
原因是,毕福剑事件涉政的情况下(虽然这是人为推动),体制企业(其实也包括民企)一般考虑的是,公权力是否介入,及介入后带来政治影响是否会危及企业经营,而不是天真的认为依靠法理的支持,可以对抗这种公权干涉。即便法理是站在企业这边,企业也不会侥幸这是种安全保障。
先过政治关和保持政治安全,顺应野蛮的权力意志,是国内商业参与的重要前提,更不要提反腐前,仅依靠权力保护就能获取市场优势甚至横行市场的乱象。
撇开阴谋论和公知论,务实来看,不管对与错,顺应公权力的意志,的确是中国商业智慧的重要部分。面对行政思考大于市场思考的国内商业环境,加上中国目前身处政治环境大转折的特殊阶段,企业尤其是央企、国企,首先考量政治因素,合情合理。
所以,央视的决定,多少还有点“政治灭火”大于“处罚”的意思。而且类似事件,相比以往动辄停职检查,或辞退处理的家长作风和长官意志,虽然我不认为央视是出于人情味,但从结果看有利于保护品牌和员工。
同时,值得一提的是,央视因为此前一系列反腐事件,与权力的亲密度早已降到冰点,加上身为“喉舌”的角色,首先降低政治话题带来的火药味也是人之常情。毕竟,央视的行政角色依旧大于其市场角色。
因此,央视对毕福剑事情的处理,是伴随着舆情不断壮大进行的,并不是针对事件本身的“错”与“对”作出的,更不能算是单纯的企业市场行为,更准确的说法是,央视应对事件可能涉政深浅的审时度势与小心翼翼。
显然,法理在事件的处理中,显得并不重要。4天的处罚作出后,舆情仍旧扩大,央视可能觉得还是难以形成灭火效应。决定发布一天后,再次严正声明,会对毕福剑作出严肃处理——政治舆情的公关味道跃然纸上。
虽然不清楚央视是否还会有后续行动,可我更愿意相信,4天的处罚,加上这种“严肃处理”,体现在央企背景的央视身上,更多是一种政治公关。
所以,可以这样猜测,一方面这样做或许有利于重建央视和新权力的亲密关系,另一面,也能挽回央视越来越远离中心喉舌的颓势,而这对2014年在市场层面几乎完败的央视来说,或许能找回崛起和新定位的筹码。
很多人更加关心,“私言”是否可以视为法治处罚的证据。或者说公权力能否因为“私言不当”而进行管束。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问题是,事件的核心并不在这里。
众所周知,在国内,由于政府掌控着绝大多数的市场资源,加上中国政商之间的特殊联系,国企、央企,甚至包括民企,公权即便缺乏法理依据,如果真的想对个体进行处罚,是可以通过企业对员工的惩戒来实现。所以,权力对个体的惩罚,是否有法理依据,至少在目前的国内依旧是个伪命题。
因此,毕福剑事情只是国内特殊商业环境中,来谈事件本身的“错”与“对”是一种奢侈,它需要的只是市场与权力间的平衡智慧。当然将这种平衡手腕形容为智慧也有点抬举,不如说是一种灰色地带的政治聪明吧,它是过于狡黠甚至过分世俗的。而央视不过是按照国内的政商逻辑打出了一张很合理的组合牌。所以大家都洗洗睡吧。
(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立场。)